校長的話
校長的話
科技發展急速,對社會、對教育都帶來重大的挑戰,有危亦有機。 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圍棋棋手柯潔在與電腦圍棋程式AlphaGo對弈前,曾高調揚言:「就算阿法狗戰 勝了李世乭,但它贏不了我!」李世乭是韓國圍棋九段棋手,戰績顯赫,卻在2016年3月以1:4敗於美國科技 公司Google開發的電腦圍棋程式AlphaGo。柯潔在2017年5月與AlphaGo對弈,最終三局全敗。人工智 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否勝過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不僅成為科技與時 事熱話,更是政經界與學界都十分關切的議題。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6年預測,到了2020年,全球 將減少五百萬個工作機會。英國牛津大學則預測,到了2033年,有47%的當代工作會被人工智能的自動化設 備取代。 在去年年底,美國研究機構Pew Research Center回顧了2017年十七項最突出的調查研究發現,其中 之一是關乎美國人如何看待機器和人工智能在不久將來取代人類工作的可能性。這項研究訪問了四千多名美 國人,其中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對「機械人或電腦可以擔當很多現時由人類負責的工作」這可能性感到憂慮 。有的研究指出,以下都是一些「高危工種」,在未來可能會被電腦和機械人取代,包括:工廠工人、清潔 工人、建築工人、商店售貨員、油站職員、銀行櫃員、司機、保安員、經紀、中介人、法律助理、醫療分析 及輔助人員、金融及信貸分析員、財務顧問、快餐店廚師、調酒師、咖啡技師,甚至是記者、歌手、職業模 特兒。然而,對於不同職業的危機,意見分歧,尚無共識。 人類的學習能力不容小覷,我們這些人到中年的父母,都曾經歷過科技的急速發展──從聽收音機,到 看黑白電視機,到看彩色的「古巨機」,到看可以瀏覽網絡的薄屏顯示器;從使用撥轉盤的家庭電話,到無 線家庭電話,到「大哥大」手提電話,到近乎可以取代小型電腦和照相機而沒有實體按鍵的智能手機;從不 需要使用電腦學習和工作,到電腦成為學習與工作的必需品,家家戶戶都有電腦;從寫信寄給遠方親友,到 發電郵、短訊,到即時的文字、話音訊息及視像通話──我們或許經過正規的課程學習,或許是自行摸索學 習,最終都懂得應用這些科技產品。然而,面對著走向自動駕駛汽車、無店員的自動化超巿、電腦能夠收集 及分析「大數據」而自動發出新聞稿的新世代,我們仍免不了為下一代擔憂。我們的子女能否適應時代的轉 變,在未來的世界有足夠的「生存力」和「競爭力」,能夠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可以安身立命,這是我們 為人父母者常常念茲在茲的。 在社會轉變越來越快的時代,對下一代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的要求將會更高,而工作需要的技能已不能 完全在學校裏學到,因此現今的學生更加需要自主學習,提高自學能力。故此,在2017/18學年開始的三年 學校發展周期,我們以「自主學習」為主要關注事項。上半年,本校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的「優質學校改進 計劃」,引入專業支援,為老師舉行講座及工作坊。下半年,本校參加了香港中學校長會的「SRL社群啟航 計劃」(SRL是Self-regulated Learning,亦即是「自主學習」),到已有「自主學習」實踐經驗的學校 觀課,進一步深化對「自主學習」的認識。在未來幾年,我相信宣道中學在學與教方面,將會呈現一番新氣 象,持續優化,不斷提高學與教的成效,栽培學生成為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自主學習者。
校長 吳聲展
二零一八年
校長的話
要培養年輕一代健康成長,學校與家庭的協作和配合是必要的,缺一不可。 有人將家校合作比喻為一雙筷子,缺少其一,就夾不到餸菜,不能發揮功用。是的,不過我認為家庭與學校在培育下一代成長的時候,擔當著既不相同,又互相補足的角色。家庭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的培育、直至少年時期的教養、愛護、以至習慣與品格的建立,都起了關鍵的作用。學校則在知識的傳授、群體關係的建立、體藝與領袖才能的培訓及價值觀念的教化,從孩子幼年至青年時期,都承擔起重要的責任。我會把家校合作的關係比擬為一對刀叉,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只有在互相協調、配合的時候,才能夠充分發揮效果。 承接神的召命,我在2016年9月1日正式加入宣道中學這個大家庭。其實在2016年5月20日至7月14日,我已不下二十次踏足宣道中學,個別面見了五十多位老師,藉此了解老師們對學校的觀感和期望。家長教師會的委員也主動約見我,於6月8日下午在學校會面,彼此認識,也向我表達了他們對學校的看法和訴求。感謝神,讓我能夠在正式就任之前,就有機會與老師和家長坦誠溝通,彼此了解、建立互信。 自2016年8月10日在宣道中學的校長室開始工作之後,參與8月23日的「中一新生日」、9月23日的「親子追月盆菜宴」、11月4日的家長晚會、12月3日的「家長小組:輕輕鬆鬆與吳校長共聚」及「親子燒烤樂」活動、2017年3月5日的「親子旅行:香港地質公園、荔枝窩、吉澳、船遊鴨洲之旅」和每一次的家長教師會會議,都讓我感受到家長對學生的關心、家長教師會委員服務的熱誠,也感受到與家長、學生和老師共聚一堂的喜樂。我相信在宣道中學這裏,家長和學校必定能夠有良好的溝通和合作,一起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健康成長。 以往擔任副校長的時候,我也曾負責家長教師會的工作。參與家長教師會,和一群熱心的家長委員同行多年,彼此的關係已經超過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感情,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我相信曾經擔任家長委員的家長,對此必有同感。 曾有一位家長對我說,他相信他愈多參與學校的活動,對子女的成長愈有助益。我十分認同他的見解。我期盼家長們更踴躍參與家長教師會舉辦的活動,也期望日後有更多家長投入參與,成為家長教師會的委員或義工。 祝願各位身心健康,有美好的家庭生活,上主的恩典和祝福常與你們同在!
校長 吳聲展
二零一七年四月
五十周年校慶
在香港,擁有五十年歷史的學校為數不多,而能夠在兩個不同地區服務莘莘學子的就更加寥寥可數。因此,當宣道中學踏入五十周年,我們籌劃了不少慶祝活動以凝聚師生友好,一起數算主恩。慶祝活動包括感恩崇拜暨中五級匯演、增設校史廊、開放日、校友聯誼活動、校慶晚宴、校慶特刊、主題曲創作及海報設計比賽等。
首項校慶慶祝活動於2015年4月舉行,我們假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會堂舉行感恩崇拜暨中五級藝術科目匯演。透過詩歌敬拜和校友葉敬德牧師的分享,大家一起數算上帝對宣中多年來的看顧和恩典;藉著中五級藝術科目匯演,同學們為觀眾帶來了集舞蹈、音樂和戲劇於一爐的綜合藝術演出,展示了他們在藝術科目學習上的豐碩成果。
隨後數月,本校舉辦了不同形式的創作比賽及設計比賽,讓學生透過活動發揮創意,並加強對宣中的歸屬感。
在宣中五十歲生日這個大日子,當然少不了讓校友共聚,一起懷緬宣中情。我們特意在舊校校址舉辦小型比賽,一方面讓舊校校友重遊故地,同時亦藉此機會讓屯門校的同學一睹舊校面貌。
除此以外,我們以「生日慶祝會」的概念籌辦校慶開放日。在2015年12月12日,同學們向校友和來賓展示他們在宣中的成長片段和學習成果,部份校友組隊在球場上以球會友,敬拜隊在排球場上分享詩歌,家教會更為大家準備美食。整個校園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更令人雀躍的,是宣中校史廊在這天正式開放,校園電視台也在這天舉行剪綵儀式,這一切都展示著我校師生共同努力的成果。
最難忘的校慶活動當然是校慶晚宴。校慶晚宴於開放日舉行當天假美孚富臨皇宮舉行,筵開五十多席。當晚一眾嘉賓、校友、教職員聚首一堂,一起懷緬舊日校園生活的點滴,暢談近況,彷如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聚會,場面溫馨。晚宴在大家此起彼落的歡笑聲中完滿結束,不少參加者都期待著下一次校慶聚會的來臨。
五十周年校慶活動已經結束,意味著另一個五十年的開始。辦學團體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在五十多年前帶著宣教的使命去辦學,不單重視知識對下一代成長的影響,也深明建立正確價值觀對成長中的年青人是何其重要。願各宣中持份者繼續努力,以延續辦學團體的教育使命。
最後,衷心感謝各人辛苦的付出,讓五十周年校慶活動得以順利舉行,願主恩常在。
宣道中學
潘永邦 校長
2016年 4月
校長的話
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其教育理想,或者嚴格地來說,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其個人的教育理想。非常可惜,隨著社會的改變,教育理想可能要向政治現實作出妥協。
1977年9月是我第一年開始擔任全職老師。這數十年中,親身經歷了教學界不少政策的改變,但無論政策怎樣改變,無論是否全部人都同意,這些政策背後總有其教育理想。非常可惜,當政治文化進入了校園後,教育理想隨時被迫到無立足之處。若你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就要有心理準備,閣下隨時會葬身於政治現實中。
教導學生自律、負責任、獨立和自我管理等都是普世的教育理想之一。但今時今日在社會人士高舉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政治氣氛下,要堅持這些教育理想,若果沒有家長的配合和支持是非常難以在校園實踐的。以去年曠課學生事件為例,校規清楚列明若學生曠課超過上課日子百分之十時,將不被批准考期終試,這是基於教導學生珍惜課堂的教育理想。若他們未能上課就要有責任向校方請假吧!可惜的是有區議員替這類曠課學生出頭,投訴校方剝削他們的學習權利,因為考試都是學習之一。若然學生喜歡上學時就上學,不喜歡時就不上學,甚至一直無故缺席,出席率遠遠未達校方的要求,但卻要求考試,要是學校因害怕投訴而予以批准,這是一個怎樣的教育?我們又教導了他們甚麼道理?政治人物不談責任只談權利,若果沒有管理層和家長的支持,相信任何一位校長都會葬身於這些政治氣氛和壓力下。
相信父母都愛惜子女,但太過愛惜就會變成溺愛。近年來,在不少的校長聚會中,我們都會討論到越來越多家長為他們的子女爭取福利和權益時,往往不去了解校方的教育理念,一旦得不到他們的訴求時,就隨時動用家長的群眾壓力。校長們有時為了減少被定性為不接受家長的意見,甚或被標籤為不照顧學生的需要,最後被迫選擇 — 向政治現實低頭。非常遺憾,若教育工作者因此放下教育理想,誰會得益?誰會受害?
家長真的很「愛惜」子女,近年有部份家長不斷要求學生可以穿著體育校服回校,又或者要求一人一儲物櫃等。一位年青人上完體育課換回潔淨的校服上課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相信對人對己都是一個禮貌的表現。當年設立儲物櫃是應付流動班的需要,給沒有固定課室的學生使用,不用他們整日背著書包到處走。使用儲物櫃的守則起碼有一條就是不得將課本留下,因為同學不帶課本回家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學習問題---沒課本做功課和溫習。做功課和溫習是學生的本份,是學校的核心價值。給學生一個儲物櫃所費不多,但卻增加學生遺留所需課本的機會,校長應該堅持嗎?
1977年執上教鞭到現在,離退休之日不遠了,很希望宣道中學的家長多了解校方的政策和教育理想,一起去教導和裁培孩子擁有理想的核心價值,成為一個自律、負責任、獨立和自我管理的年青人,不要將政治文化帶進一個高舉教育理想的校園,讓學生得以健康成長。
宣道中學
潘永邦 校長
2015年 4月
自我管理能力
就著「教導下一代年青人」的課題,我很高興能夠與家長直接溝通及分享彼此的觀點和心得。在這裡首先多謝家教會的安排,好讓本人能夠與家長在家長小組中會面,除了可以聆聽家長對校政的意見外,還給我機會分享學校的教育理念。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去觀看一件事情總會有不一樣的觀點和結論,特別對於一些相對的事情,例如應否加設一人一儲物櫃,所有初中學生留校午膳,或者將通告透過短訊通知家長等等。
在上一次的家長小組中,當分享到學校其中一個使命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時,在場的所有家長都認同這一使命,但我們應該有一個甚麼策略和方法去培養他們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呢?父母愛子女的心實在無微不至,很希望他們能夠在溫室長大,永遠受到父母親的保護和照顧,但這樣的成長路是否最理想呢?同樣,很多事情校方都能夠替學生做,替家長做,但校方為何不推行這些策略呢?因為我們希望透過不同的政策去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有家長建議校方將所有通告透過短訊發給家長,對這策略,其實校方不用多費人力,因為現時的通告是用電腦軟件處理,辦事處職員只需將這文件透過電腦和服務供應商便可將通告傳送給家長(與會家長同意承擔所需的費用)。這樣的做法會帶來甚麼影響呢?首先,這一定方便了家長。學生還未回到家時,家長已經收到通知了,待子女一入家門便可囑咐他們把通告拿出來給家長簽上回條。其次,亦方便了班主任,因為所有家長都會從短訊中得知學校有通告給家長,家長可以填上回條給學生,讓他們準時交回班主任。這個做法同時方便了家長和老師,校方為何不採用呢?請家長們試想,若有一位學生沒有帶回條返學校時,校方應向學生問責,還是向家長問責呢?我們希望學生成長,去學習處理他們應該處理的事情。通告交給他們就是希望建立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對中學生來說,若連一張通告都不能有效處理,他們還能夠處理甚麼事情呢?若他們是小學生,特別是那些初小學生,相信校方會考慮採用短訊的方法通知家長,因為他們實在還年幼。
不同政策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和教育果效,好高興能夠透過直接溝通去分享校方的教育理念,並得到家長的認同,一起去幫助學生成長。希望日後能有更多機會與家長們就著不同課題直接溝通,讓我可以親自聆聽家長的意見,亦同時給我機會去分享宣道中學的教育理念。
宣道中學
潘永邦校長
2013年 6月
家長教師會的宗旨是促進家長與教師間緊密的聯繫,共同為學生謀取最大益處,讓學生可以在一個健康的環境及制度下成長。
近日在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規定所有資助學校須成立「法團校董會」負責管理學校。在共同為學生謀取最大益處的大前題下,家長代表直接參予校董會管理學校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家教會在03至04年度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撥款去設計一個「家長校董」培訓計劃,其目的是:為了讓家長代表能夠掌握校董會的運作和職責,以致他們可以更有效地去推動學校工作,在校董會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在此多謝家教會主席劉鳳娟女士和本校老師謝劍明先生為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所付上的努力,並希望各位家長積極參與這個計劃,一同規劃宣道中學的前路。
宣道中學
潘永邦校長
面對新高中新學制
用「變幻原是永恆」一詞來形容近十年來的教育政策是非常合適的。籌備多年的新高中新學制已經在三年前正式實行,而第一屆的新高中文憑試亦已經在本學年進行。
政策的改變,對我們會帶來憂慮和希望。若果不是期待有更理想的結果,相信我們不會去計劃改變;但面對改善,等同面對不穩定,甚至要面對不可預計的更差情況,這是我們憂慮的成因。
對事情的認識和充份的預備會減輕我們的憂慮:改變帶來憂慮是非常正常的。若要減輕憂慮,經驗告訴我們,要多了解這個新政策,認識這個新政策,這是減輕憂慮的其中一個可行方法。還有,當我們了解新政策的目標和內容時,我們便可多作準備,這就是安全感。所以在多年前,學校管理層和老師都為這新學制做了很多預備的工作,這些工作包括硬件和軟件。硬件如添置新的課室和設施,軟件就是人手調配,讓老師進修,以認識新課程的要求和編寫校本課程等等工作。
對家長和學生來說,新高中新學制更是一個新產品,相信家長們沒有很多機會去認識和了解這新政策,所以一般的家長對此政策都抱著不安和懷疑的態度。對學生來說,可能會較易明白和適應,因為有老師教導他們去認識這個新政策和課程。相信我校老師已經很努力地去認識這個政策,更為著學生的好處去裝備自己和參加不同的進修課程,以幫助學生面對新高中學制的每個新課程。
人生是學習的過程──學習成長。希望我們不單有勇氣和毅力去面對新政策帶來的挑戰,更願家長們能夠協助學生作好預備,輕鬆地去面對新政策帶來的憂慮。最後,祝願學生能夠在新高中的文憑試中獲得理想成績。
宣道中學
潘永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