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的話
主席的話
感恩!承蒙神的引領,不經不覺在家長教師會擔任義務工作已五個年頭了,實在是榮幸,在家長與義工大家互相配合下,老師委員及家長委員交流合作中,作為今屆的家教會主席,能繼續與家教會團隊為學校服務,實在是一件美事。
回想最初參與家教會的目的,是為了向兒子作出身教,且有更多機會了解他的學校生活,我也可以一起服務學校,與兒子一起參與各類活動的念頭是正確的!今天的我和兒子不但投入校園生活,而且讓我有更多機會認識不同的家長和老師,也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家校合作」的機遇,當中得著很多難以形容的喜悅。
在過往日子裡我們舉辦了不少活動,例如家長教育講座、家長小組及DIY潤唇膏工作坊;而家長興趣班方面,包括有迷你酥皮奶皇月餅製作班、水仙花培植班和製作五星星餅送贈中六學生以作鼓勵等等;還有親子校園燒烤樂、親子迎新春盆菜宴、香港雷公田蝴蝶生態之旅、福音週午膳食品製作及食品派發、家長圖書借閱攤位、派發舊校服、與學生齊學習服侍長者的老中青齊入廚、捐贈校服行動等。以上各活動中,都有賴家長們的支持和參與,才能有這美好的效果和意義,在此再次多謝各位!
而這些快樂的日子中,家長們在校園裡擔任義務工作,互相溝通和彼此的配合,把各項計劃項目辦好,同時彼此能加深了解,增進友誼,這得衷心感謝校長、副校長和老師委員的勞苦付出,這真是值得我們讚賞!
在未來的歲月,家教會將繼續以學校的理念為本,創建更美好的校園生活,裝備我們的兒女,使之將來能成為良好公民,回饋社會,成為社會的未來棟樑。在此我祝願每一個家庭健康快樂,在耶穌基督豐盛的愛和恩典中,生活更愉快!達到榮神益人的目標!
互勉
家教會主席
沈惠華
家長心聲
各位家長/同學:
大家好!我是2C班袁以迦的家長(陸秋岸女士),小女現正讀中二,在宣道一年多的日子裡,作為家長及家長教師會委員的一份子,本人見證了宣道中學的教育精神,老師們的愛心,學生們的純樸乖巧,學校良好的校風,校長不斷提倡及改良教育文化,家教會委員的積極配合,家長義工們的投入參與…一一都使我感動與感恩!深盼望未來日子裡,宣道的學生們繼續努力學習,服務校園,服務社會,為學校為己發光發亮,積極人生!但願在家長們、學生們、老師校長們的共同努力下樹立培育出更多品學兼優的人才!各位加油!但願各人都能藉著基督的精神,在課堂小組 / 主日聚會中認識到主耶穌的福音、主耶穌的愛!
家教會副主席
陸秋岸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迷思 (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ADHD)
考考你,請問下列句子描述的情況正確嗎?
1) 孩子常常在課堂不專心,卻能專注玩電子遊戲、玩手機,所以不會是專注力不足。
2) 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沉悶,才令我的孩子上課不專心。老師改變教學方法,多些活動,我的孩子便可以專心學習,成績必會改善。
3) 我的孩子年紀小,未懂事,所以專注不到,長大後,問題自然會消失。
4) 孩子上課「周身郁、坐唔定」,他只是比較活潑,不代表他專注力不足。
以上的情況可能是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徵狀,亦可能不是。
精神科醫生會從家長、老師、社工和教育心理學家等收集孩子日常生活資料,再加以評估,才判斷孩子是否患有此症。孩子的異常情況通常要維持六個月或以上,才有機會被考慮。
參考食物及衛生局2017發表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15/16年度已確診此症者約11000人,但其他組織(註一)統計達40000人。此症的成因很複雜,根據已知的研究,遺傳的因素約佔70%至80%,後天因素佔20%。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其注意力、活躍程度和自制力,即「執行功能」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同齡兒童有明顯差異,導致他們在學習、社交及家庭生活上有障礙。ADHD兒童腦袋內的額葉-紋狀體 (front-striatal) 與額葉-頂葉 (front-parietal) 的循環有缺損,而額葉是大腦的總指揮,導致許多重要執行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受影響。一般孩子的注意力會隨著成熟而有改善;可是ADHD兒童並非如此。即他們長大後,病徵會出現變化,但不會消失。
此症的發病期多在兒童期,即小學階段。此時期亦是治療此症的黃金期。若孩子在小學至初中階段得不到適當治療,孩子的學業成績和人際關係即時受到影響。若問題延續至中學階段,對同學的升學就業及社交發展影響更大。
治療的方法通常是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訓練,兩者並行。有研究指出,若只用行為治療/訓練,其成效 (以14個月為研究期) 約34%。藥物治療成效較行為治療高,約56%。兩者並用的成效最高,達成68%。由於患者是腦袋內出現缺損,不做任何治療只會令孩子錯過學習及社交的黃金期,影響深遠。(註二)
家長若想對此症了解更多,可瀏覽香港教育城共融資料館網頁
www.hkedcity.net/sen/adhd/basic、或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網頁
www.adhd.org.hk。若懷疑孩子患有此症,可聯絡班主任或本校特殊教育需要支援組。
註一 www.adhd.org.hk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
註二 黎大森精神科醫生2018年4月16日香港教育大學分享
家教會副主席
副校長陳麗珊
歡樂親子農耕
感激宣道中學提供了一個親子的機會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種植的樂趣,從中感受到植物,如蔬菜,是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栽培和呵護的過程才能成長,也讓孩子們認識到只要用心去做和盡心的管理和付出,才會有開花結果的回報。
親愛的孩子們,你們就像田裡面的幼苗一樣,需要老師和親人對你們施肥、培養和愛護,提供一個既安全又有愛心的環境,讓你們盡情地去吸收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讓老師們帶領你們做一個智者,做一個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首先我們要多謝宣道的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家教會委員及協助和給予孩子幫助的家長們,是她(他)們默默地耕耘,令同學們有個既可吸收知識和實踐的海洋。
向校長、老師們、家教會委員們敬禮!你們辛苦啦!
家教會委員
夏均
家教會活動之我見
擔任家教會委員約一年半時間,當中認識了不少家長委員及義工。他們都熱心參與家教會的各種活動,又常常協助學校所舉辦的活動,如福音週的美食攤位等等。他們不辭勞苦的支持是值得我們尊重。
在盆菜宴中,家長委員除了預備豐富的盆菜,也為大家提供額外的蔬菜,使大家可以飽腹之餘,也不乏蔬菜之營養, 這是一種窩心的照顧, 感激之心尤生。當晚不但有美餚,家長校董更邀請了一些學生及畢業生回校表演助興,配合家長古箏及唱歌表演 , 真是濟濟一堂 ,氣氛相當熱鬧。 最後,當晚還有20多份禮物抽獎,抽中獎的家長或學生,都非常開心!
在親子農莊耕作中,大家可品嘗自己努力種植不同種類蔬果的成果,更樂見大家交流種植心得,又得到很多家長幫忙打理菜田及指導我這個種植初哥,真是獲益良多, 不勝感激感激。
家教會教師委員
呂美琼老師
在乎堅持,在乎同行
看著子女成長,你會驚訝時間為何過得那樣快?一眨眼間,大兒子快4歲,女兒兩歲半,小兒子也3個月大。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十分可愛,聽教聽話,這個階段當父母真是十分快樂。𣎴過當孩子一天一天成長,情況未必能持續,尤其昰進入中學後,他們更有可能由順服的小羊,變成一匹不羈的野馬!不受人管束,更甚者喜和你對著幹!唉!作為父母的那份辛酸和苦澀,旁人難以言喻!這會是你的寫照嗎?
育兒沒有捷徑,也沒有什麼良方,重點是「關係」。新一代年青人總予人不懂尊師重道,但在成年人的軀殼下,其實也只是個乳臭未乾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別人的關心和肯定。他們仍需要我們的教導,但勿說教,更不要嘮叨,當他們希望聽取我們意見時,我們才回應,然後,給予時間他們思量、沈澱、消化......
等待,實在令人難以忍耐,「堅持」是我們能做的!但我們可不要忘記,我們需要同路人,在這個為人父母的生涯中互相提醒,彼此鼓勵!你找到了同路人嗎?
家教會教師委員
盧惠怡老師
主席的話
大家好!躬逢其會承蒙錯愛!僥倖連任本屆的家長教師會主席一職,俾能續為宣道中學服務,除衷心感謝亦與有榮然!
家長教師會的宗旨是加強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家長間的合作,讓學生積極愉快地學習與成長。亦成為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平台,討論家校共同關心的事宜,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
本年度我們舉辦了不少多元化的活動,當中包括親子活動如:中秋團圓盤菜宴、聖誕燒烤樂及荔枝窩吉澳鸭洲生態遊,家長講座、家長小組和家長興趣班等。另一方面,本校的家長義工團亦協助學校舉行活動各式各樣的活動,包括福音周和學生會公益金便服日籌款攤位、義工兵團的長者學堂入厨樂、中二級生命教育科外出學習帶隊工作等。其間見到家長與子女之間的互動,彼此在活動中均獲得樂趣,這些情景使我難以忘懷,深為感動亦復滿足。而我從舉辦活動的過程中,亦學懂了許多管理、籌備、溝通、人際關係等知識,實在是獲益良多。
自成為家教會的一份子開始,我與老師見面的機會便增多了不少,這促使我更明瞭老師的辛勞之處。尤其是家教會的教師委員,他們除了要應付日常的校務工作之外,更要犧牲課餘的休息時間為家教會服務。我在此十分感謝教師委員們對本會的無私奉獻。另外,我更要感謝吳校長及學校各職員給予本會各方面的配合及支持,使本會能夠順利進行及完成各項活動。
今年有一件難過的事,本屆的家長委員(文書)黃燕蘭女士(May)於本年四月因病回到天家。黃女士一向熱心服務,已為家教會服務了好幾個年頭,她並時常主動向本會及校方提出適切的意見。願May能在主的懷裏安息,也願她的家人能得著主的安慰。我們會永遠懷念您!
最後,我希望有更多的家長能抽空加入我們這個大家庭,一起分享教子心得,一起向校方提出改善的意見。讓我們的孩子在更美好的環境中學習,獲得優質的教育。希望大家能繼續支持本會,踴躍參與我們舉辦的活動。謝謝!
謹祝 家庭幸福,身心康泰!
家教會主席
馮麗明
二零一七年四月廿日
當家長義工促進親子關係?
每位家長都庝愛孩子,很想陪伴他/她一起成長,渡過每個學習片段。孩子上了中學後,家長突然發現孩子不想你接送上學、不想告知你學校的情況、甚至不想讓你知道好友的名字,父母覺得與孩子與自己的距離愈來愈遠。父母明白孩子會有自己的世界,建立自己的朋友網絡和個人的興趣,學習獨立;但心裡又擔心孩子走錯路、憂心孩子不曉向家長求助;想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但又怕他/她捱不過,心情就是充滿矛盾。怎樣才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家長們,可有想過當家長義工,進入校園尋找答案? 當學校的義工,家長可以進入校園接觸和認識到不同年紀的年青人,讓家長更掌握青年人不同階段的成長歷程,從而學習如何跟進入青春期的兒子/女兒溝通。透過觀察別人的孩子來認識自己孩子未來的成長經歷,讓父母知所準備。 家長義工可以做什麼?家長們可協助老師帶隊,在課外活動中幫忙管理秩序及照顧學生安全。家長可參與學校大型活動,在公益金便服日製作小食義賣、在福音周製作遊戲攤位獎品、協助舊書買賣、整理家長捐贈的校服等。透過參與,不單可減輕老師的工作,為校園增添歡樂氣氛,更可與同學們一起享受活動的樂趣。校園不是一個只為同學存在的空間,家長的參與讓老師們感受到攜手合作教養孩子的夥伴關係,同行上路,擔子也可以輕一點。對家長來說,與孩子的話題也可以擴闊一點。「做左功課未?溫左書未?幾時有默書、測驗?」孩子對這些提問已有標準答案,甚或是已掌握如何回答可令家長不再追問。事實上,校園生活不只是學科的學習,周會早會的分享、班際社際比賽、還有各科部推行各項滲透價值教育的活動,琳琳種種,孩子真的未必可以全部跟家長複述,家長走入校園可以增加親子話題。「你有無投票選特首?今天走火警哪一班最慢?英語周得到多少個印花?」這些話題會否促進你與孩子的關係? 當家長義工的另一收獲就是找到同路人:一群宣中家長。同路的意思是大家的子女都是面對同一群老師、同一個校園、同一個學校機制及同一個教育制度。透過親身參與和體會,家長可提出具體的意見改善校園和幫助學校的發展。同路人的另一向度就是互相扶持。教養子女不是易事,定會經歷灰心、無助、不知所措的時候,多幾位同路人分享一下,縱然未找到即時解決方法,也可以彼此鼓勵走下去。 當家長義工就是進入校園,不單單幫助學校,更是幫助自己成長 – 透過觀察其他青年人,家長學習與子女溝通;透過認識同路的家長,彼此扶持;透過參與孩子校園生活,增加溝通話題,促進親子關係,不是一舉多得嗎?期待在下次的校園活動中見到更多家長臉孔。
陳麗珊副校長
生命之鏡
我愛我的兒子,如同我父親愛我一樣。 父親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自己的兒子。小時候,還記得父親尚是一位技工,收入不多,外出用膳對我們來說是很奢侈的行為。某年聖誕,父親帶我們一家人吃聖誕大餐,「火雞」從來都是只聽其名而未嘗其味的東西。我們從心底裡雀躍起來,整裝待發地準備一嘗聖誕大餐的滋味。 父親很有技巧地把整隻昂貴的火雞分給我們,多肉的部份總是給我和哥哥,其次是給我的媽媽,多骨的部份總愛留給自己。少不更事的我只顧品嘗火雞肉的美味,看著父親吃他形容為最好味的部份,一家人歡度了一次快樂的聖誕。 聽說我家中遍佈各式各樣的玩具,是真的。小時候不會數算自己已擁有多少,總是會渴望更多。當這東西玩厭後便想玩別的東西。現在已為人父的我,為了小兒的原故,逐一把小時候的回憶打開,才發現父親的愛是多麼的難以形容。 小兒取名「浠朗」,在炎熱的夏天誕生。為了要讓他感覺涼快,取名時刻意用了水字旁。我和太太都希望他將來成為一位樂觀開朗的人,所以還為他取了一個別名「小哈哈」。人如其名,小哈哈的出現帶給世上很多人的歡樂,爺爺、嫲嫲、公公、婆婆、爸爸、媽媽、伯伯、舅舅、姨姨,以至叔公、叔婆、姨丈公、姨婆等都被他活潑開朗的性格及舉動所吸引。大家爭著買玩具給他,與他互動,各自被逗得滿心微笑。 生命活像一面鏡子。父親的價值觀隨時日逐漸反映到我這裡來,我也不自覺地把所承傳的價值觀反映到自己兒子的身上,學著把最好的給他。今時今日,「火雞」對於香港人來說已經不是昂貴的東西,外出用膳的行為亦日趨普及。同樣地吃著火雞的肉,我感覺其味道總比不上當年。缺少的,或許是父親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自己的兒子那種感覺。 兒子愛我,我更愛我的爸爸。
趙浩文老師
委員心聲
很感恩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能參與家長教師會司庫的崗位,在擔任家長教師會教師委員期間,十分欣賞家長們的積極主動及細心安排。特別深刻今學年九月舉行的親子追月盆菜宴及十月舉行的親子校園燒烤樂,在活動中家長們預備的食物,非常美味及豐富,而遊戲及表演節目安排也非常多元化及吸引,令每位參加者也樂在其中。 希望在將來的日子,能協助家長教師會舉辦更多不同類型的活動,迎合每位家長的需要,讓家長們有更大得益。
區建偉老師
親子盤菜宴後感
九月份剛開學,在校園遇見劉太(家長校董陳金枝女士),她邀請本人參加家長會舉辦的盤菜宴,我一直與家教會緊密合作,所以決定和家人一起出席。 回想當年,本人曾為首屆家教會委員,時光飛逝,家教會已成立多年。當晚盤菜宴節目豐富,每一位參加者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家母、丈夫、一對寶貝和我都十分享受,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位家長委員均十分落力、投入,他們還有強大的支援,就是他們的配偶、子女都積極參與其中。他們能全家一同的參與,可是我眼中的「模範家庭」呢! 如今,我再次參與家教會,欣喜一班家長委員對會務的投入、對學校的支持。我盼望,這些「模範家庭」,能祝福宣道中學更多的家庭,因為良好的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長極為重要的元素。生命影響生命,鼓勵我們每一位家長多參與家教會的活動,親身領悟,向著建立「模範家庭」的目標進發。
盧惠怡老師
主席的話
大家好!我很榮幸獲推選爲本屆的家教會主席。記得當初我毅然決定加入家教會這個大家庭,目的是希望能夠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我認為「身教」重於「言教」,令孩子學習待人以禮及服務人群的最好方法,莫過於以身作則地去幫助別人。若孩子能夠在服務的過程中,明白待人處世的態度,不斤斤計較眼前的利益得失,以及瞭解「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這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了。我深信助人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只要大家能夠發揮互助的精神,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便會更坦率真誠,校園也變得更融洽和諧了。我堅信大家的熱誠和努力一定可以感動到我們的下一代,並且成為孩子們的楷模。
為了面對教育政策的各種改革,家長與校方必須加強更緊密的合作,以促進彼此瞭解和溝通。因此,希望各位家長繼續參與和支持本會的活動,齊來為培育下一代出一分力,為子女們建設一個更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主席
馮麗明 女士
2016年 4月
委員心聲
如何教好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歷舊常新的課題。自成為家長後,既要照確孩子健康成長,快快樂樂地生活;亦需讓他們學懂知識和做人道理。
不爭的事實,人是很受身處的環境所影響。近年香港社會屬多事之秋,不同政見、利益、階層的人物,互相較勁,表達個人或所屬組織的立場看法,本屬正常民主社會生態。但可惜的是,有些人只認為自己所講的是絕對,而不尊重其他人的看法,亦不容其他人理性平和地表達不同意見。甚至為了爭取自己認為的「正義」而訴諸於暴力抗爭。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久而久之,香港好像變成了一個凡事都不可能透過理性對話解決,只有你聽我,沒有我聽你的對立社會。莫說成年人不能避免受到影響,年青人、我們的孩子就更難幸免。
我並不是在分析香港的境況,而是借香港的情況作為一個例子說明人是很受身處的環境所影響。為了我們的孩子,香港的年青人,最理想是我們成年人為他們共建一個大環境,給他們良好的榜樣作參考依從。若我們人微言輕,亦最少在我們可以管理的範圍下(我們的家),做好我們的榜樣,與社會抗衡。
有一篇「兒童成長箴言」與家長們分享。已經找不到出處。這篇箴言對很多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帶來不少提醒及努力實踐的方向。
在批評中成長的孩子,他學會責難;
在敵意中成長的孩子,他學會抵抗。
在嘲諷中成長的孩子,他易於畏縮;
在羞辱中成長的孩子,他易於膽怯。
在風浪中成長的孩子,他學得堅忍;
在公平中成長的孩子,他學得正義。
在激勵中成長的孩子,他充滿信心;
在讚美中成長的孩子,他充滿感激。
在安定中成長的孩子,他學會信任;
在讚許中成長的孩子,他學會自愛……………
文章結尾的省略號是我加上去的,可以將這篇箴言延續下去。例如,我想我的孩子學會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任,那麼我要給他甚麼樣的環境才能幫助他呢?
親愛的家長們,我們一同努力守護好我們的孩子吧。
副主席
胡永申 副校長
2016年 4月
「為人父母甚艱難」
「為人父母甚艱難」這句話相信沒有人會否定,特別在香港社會,家長要擔心子女的健康、學業、社交和前途等各方面的成長,大家的憂慮是不難理解的。當了三十多年兒子的角色,雖聽聞「為人父母甚艱難」,但直至三年前大兒子出世,才親身體會到「為人父母甚艱難」,三更時份起床餵奶,在醫院陪伴發高燒的兒子,這些不只是身體的疲累,更有心裡的擔憂。
然而,有兒有女是福份,正如聖經所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小朋友的出現令整個家庭也歡愉起來,工作過後回到家中,兒子總會跑出來,大聲叫爸爸,接著兩父子便擁作一團,女兒見到父母的燦爛笑容,這些場境都為疲乏的身驅注入力量。
當然,在中學工作,擔任訓導老師,我也不時要面對學生的行為問題。眼見家長十分關心自己的兒女,奈何兒女並不受落,家長在管教兒女的問題上有極大的無力感。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有沒有管教子女的方程式?不少研究家長教育的學者皆認為家庭關係對兒童成長有重要的影響,包括家人關係、父母關係及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若你和某人關係不好,你難以包容和接納他。他說話十分有理,你也不會聽從他。相信重整家庭關係是教養兒女的關鍵。
作為父母是神給與我們的職份,是充滿困難但極具意義的責任。願各位家長為我們兒女的一起努力。
聯絡及會藉
唐澆邦 老師
2016年 4月
主席的話
四年前,踏入宣中,有幸當上家敎會委員,一當就當了四年。回顧家長教師會歷屆的工作,不難體會到她的成長。成為家教會委員,既可深入了解學校運作、分享學生的校園生活、體會老師教學的滋味、更多機會與校長老師坦誠分享、表達家長及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落實地作為家長和校方溝通的橋樑。其目的只有一:讓我們的子女能在正面的環境下展現德、智、體、群、美的全人培育,為將來的成長奠定基礎,在社會𥚃作一個樂意承擔、有責任感和有貢獻的人。相信這是一眾老師和家長的心願和期望,我們做家長的又怎能不參與其中,讓校方獨自上路呢?
無奈家敎會亦會遇上一定的困難。面對甚麼困難?家長們較為謙讓,不多家長願意成為委員,作事奉者的帶領。過去歷屆的參選人數都不太踴躍,只是寥寥可數的幾位。明白當今父母的壓力真不少。在外工作,可能已經心力交瘁。下班後還要在路上、車上幾經轉接推撞才能回家。就算是全職家庭主婦也不容易當。每天接應不下的,往往是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碰上孩子不合作、搞對抗,甚或出現惡劣的違規挑釁行為時,對父母的考驗就更大,稍不留神,或會作出不自主的反應,破壞親子關係。那麼,可有時間、能力當委員?以上是你的心聲嗎?
幸好,這四年在家教會的工作是多姿多彩的,使我獲益良多。雖然也曾經歷困難與考驗,但一眾委員不分你我、全心全意的為家敎會深謀遠慮,務求將事情辦得更好,實在令我感動!雖然要付出,但得著的總比付出的豐富。我女兒的成長和改變就是活的見證了。能夠見證孩子成長,這是最愉悅興奮的經驗,是鼓勵我更努力不懈去學習當好母親這份天職的動力!透過參與家敎會的工作和活動,與老師、家長的關係都拉近了,結交了多位良朋好友。成為我人生路上的同路人,有時向他們問問路,請請敎,又可以彼此分享分擔大家的喜與怒,愛與恨。為了照顧好子女之餘,家長必須先照顧好自己,不能忽略自己的身心靈健康。家長與家長之間,組成支援網,互相勉勵支持,有助父母自身健康成長,助己助人,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感謝校方對家教會的重視、肯定和支持,在多方面的支援和配合,是有目共睹的。感謝各委員,盡心盡力籌辦各式各樣的親子活動及家長敎育工作坊,造福家長和學生,你們無私的奉獻,最令我敬佩。
假如沒有家長們的參與和支持,我們所作的盡是徒然,再沒意義!所以在此一定一定要感謝家長們,謝謝你們的支持,你們的參與是我們的動力來源之一!
本人離任在即,希望家長教師會在未來的日子,有更多家長願意自吿奮勇,願意承擔,參加家敎會委員選舉,成為委員,共為同路人,一同前行,一同成長,一同為孩子建構更優化更適切的全人敎育!
主席
陳桂珍 女士
2015年 4月
委員心聲
第一次做中學生家長,心情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就是仔仔好像已經長大,而緊張的就是擔心他在新環境中的適應情況。
新學年來了,當知道宣道中學家長教師會,邀請所有中一新生家長參加中一家長小組。我立刻報名參加聚會,希望透過這次機會認識學校、認識老師、認識家長、認識學生。
這個聚會讓我認識陳副校長、主席和其他委員,他們都很熱心分享各式各樣家、校事務,且作為中一學生和家長理應多認識學校,家長想了解子女在學校生活情況,家長要多參與及投入學校的活動,當然最好的方法是成為宣道中學家長教師會委員。
多謝主席邀請我參選,且及後終成為委員。讓我在家、校服務中,讓我認識學校,校長,老師們和委員們都有着一份熱心,做到最好!
時間過得好快!我在參與每項活動、會議、興趣班及家長小組過程中,得以了解學校人和事,對於兒子在宣道中學就讀完全放心。
當家長教師會委員除了付上些少時間外,其實獲益最多是自己,實在是豐盛了我的人生。祈望來年新生家長能積極參加家教會活動或義工,做個給孩子們好榜樣的家長。
副主席
張美好 女士
2015年 4月
委員心聲
今年再次加入家教會服務,感覺家教會又成長了。
在開家教會委員會時,我見到家長及教師委員們合作無間,相處融洽。在籌辦活動時(特別是兩次旅行),我見到委員們辦事認真,務求盡善盡美。這些都給予我良好的印象。
更讓我感謝的,就是家長們都很樂意籌備家長講座,就著教育兒女,親子溝通等歷久常新的課題,不斷地增進認識及加強家長之間的交流。這實在是我同學們的福。
趁著宣道中學踏入50周年校慶之際,祝福家校合作不斷進步,家長、老師們一同為學生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成長環境。
副主席
胡永申 副校長
2015年 4月
委員心聲
參加家教會的工作,對老師來說,似乎是一個額外的責任,所以我加入教會作籌委時,是有點半推半就的。但隨著適應期的過去,我卻慢慢喜歡上我的工作。今年九月我將卸任,我真有點捨不得了。
為甚麼我會由勉強而至投入家教會的工作呢﹖首先是一班家長委員的熱情感染了我。她們當中有在職人仕,也有全職的家庭主婦,但無論她們是甚麼崗位,當預備活動時,由構思而至執行的細節,她們都親力親為,要做到盡善盡美。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今年聖誕節的旅行,因為一些溝通上的誤會,旅行的延誤需要作出賠償。於是就展開了一段,由主席與酒家及車行的冗長周旋。主席據理力爭,務求使家教會的損失盡量減低。為甚麼呢﹖主席說:"已經要家長浪費了一天,再不能叫她們多花錢﹗" 這叫我深受感動。最終延期的費用悉數由旅遊車公司支付,我想若果錢是家教會委員自己的,她們都情願自己一下子付出,而不用這麼大費周章。所以與其說家教會工作的意義吸引我,不如說是當中的人,她們的處事對人的態度吸引我。
另方面,我在家教會的工作是司庫,我自己對金錢與數字其實都不敏感,所以初接這份工,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尤其最初的幾次財政報告,每次預備都叫我膽戰心驚。現在一年過去了,錢銀上的瓜葛,再不叫我感到懼怕。若沒有這一年的嘗試,數字與金錢可能永遠是我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但現在我克服了自己這個弱點,令我的工作更自如。
所以我感謝這兩年家教中的工作與與家長委員們的相處,叫我自己的生命能有所成長與得益。
司庫
伍潔芳 老師
2015年 4月
委員心聲
家長教師會的作用,正正扮演着學校與家長在溝通上的橋樑角色,本人今年有幸得到家長們的信任而成為家長教師會的一份子,才真正深深地感受到那份互信互助的精神,每次的家校合作活動,校方與家教會及家長義工們都合作無間,例子比比皆是!
每年家長教師會都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如福音週、親子急救法、親子旅遊等等不同類型的活動或講座,在學校老師和家長教師會的合作下,這些活動都得到很多家長的支持並且得到不錯的效果,並以用家的角度分享對學校的看法、感受和子女學習的經驗,大家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團隊精神。每次活動後我們都獲得很多正面的回應,很多曾經參與過的家長都備受感動,他們都能感受到家長教師會一份與別不同的奉獻精神,在校長和老師的精心參與和支持下,活動過程中都充滿溫情,而活動的成功亦每每印證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聯絡及會藉
張幫春 女士
2015年 4月
談英語學習
四年前,我當時擔任家教會司庫,並寫了一篇題目為<<你的子女懂這些數字嗎?>>的文章。現在再檢視文章的內容,發現除了大學學費沒有變化外(目前仍為每年$42100),其他內容已有不少變化。四年後的今天,很高興得到陳主席的邀請,我能有機會再為家教會撰寫文章!這一次,我不談理財,而轉談英語學習。
儘管我在文章開首時說,四年時間足夠改變很多東西,但作為老師或家長的我們,對學生/子女的兩文三語的高要求是不會改變。然而,學生們的語文水平(尤其是英文),真的如我們所希望的嗎?若子女的語文水平未如我們所想,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怎辦?
本地小學外籍資深英文教師Piers Darkins曾在2014年3月1日於蘋果日報撰文(文章由英文原稿繙譯),分享提升英語閱讀水平的心得。他說:「閱讀對於孩子的英語能力發展非常重要。我的專業意見是,每天閱讀比做語文練習更重要。很多時候,我看到英語程度不及其他孩子的學生,因為每天能夠有人跟他們閱讀而突飛猛進。在這種情況,父母擔當協助孩子的角色是必需的。如你能每天聽孩子朗讀五至十分鐘,其英語的各方面能力都會有所進步。」
我非常認同Darkins老師的意見!閱讀英文書不單能豐富孩子的英文詞彙,更能讓學生突破我們母語的框框。在批改英文作文時,我經常發現學生有此問題,他們經常以寫中文的形式來寫英文作文。各位家長一定明白,中文和英文根本屬於不同的語言系統,勉強以中文之形寫上英文之句,成績怎會好?多閱讀英文書,讓自己習慣在英語系統中創作,子女的英文作文才不會寫出古怪的中式英文。若各位家長能在家鼓勵他們多閱讀英文書,甚至與子女一同閱讀英文書,持之以恆,子女的英文水平一定會大幅提升。
各位家長,請多鼓勵子女遇到英文生字時多查字典。做英文作文時更不要依賴網上自動翻譯軟件(尤其是輸入中文句子,自動翻譯成英文句子的功能)。學習語文是沒有速成的,不論學習中英文,都是長年累月一點一滴辛苦累積而成。
康樂
彭偉豪 老師
2015年 4月
委員心聲
我是1D班馮洛堯的家長,回想起小兒在去年九月入讀宣道中學的時候,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宣中」,我毅然決定加入「家教會」這個大家庭,並且很榮幸地擔任了司數一職。
在這短短的半個學期裏,我不但認識到很多有愛心和盡責的好老師,而且還認識了一群無私奉獻的好家長,我們都是緊密的戰友,共同為了引導「宣中」的莘莘學子成為社會的棟樑而努力打拼。
除此之外,我還參加了很多精彩的活動,例如陶瓷班、水仙花培植班、五星星曲奇班、急救班、電腦班、親子旅行、家長分享會和講座等,從中我獲益良多,也令我的人生增添了不少色彩。
司數
馮麗明 女士
2015年 4月
主席的話
潘校長、各位老師、家長、同學: 新春伊始,在此謹祝大家新春如意,健康吉祥。 本人有幸第一次成為家長教師會主席,能夠和校長、老師及家長們共同商討及策劃會務,實在受寵若驚。在此衷心感謝學校,一直以來對本校家教會的信任和支持,使本會的會務得以暢順發展,同時也要感謝各位老師及家長委員的共同努力,願意在百忙中奉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神籌辦各項活動,如家長小組、家長工作坊、聖誕節親子旅行、五星星曲奇班、利是封燈籠製作班、水仙花盤製作班及水仙花培植班等等。更不少得的是一班熱心的家長義工、學校教職員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使以往的活動得以順利完成,使活動更添意義。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願意繼續與各位老師及家長委員群策群力,履行家教會的宗旨,促進家長與教師間的緊密聯繫,為我們的子女謀取最大益處,讓學生可以在一個健康的環境及制度下成長。 最後本人亦期盼日後有更多家長願意抽出寶貴時間參與學校或家教會為大家舉辦的各種活動,與你們的子女一同分享當中的喜樂。
主席
陳桂珍 女士
2014年 2月
第四十七屆陸運會
非常榮幸得到學校邀請擔任第四十七屆宣道中學陸運會啦啦隊評判之一,幸運地當日天氣晴朗,景色怡人,十分適合運動競賽。 當我踏入運動場上隨即感受到各單位之附出及努力,現場氣氛令我為之動容,特別是一班參與比賽的同學,不論是拔河、抑或接力賽跑,那種合作無間的精神,士氣高昂的態度真是令人振奮。沒有參賽的同學一點也不鬆懈,因為他們都全力以赴、竭盡所能,務求向同一目標進發……奪取啦啦隊冠軍!他們更在社導師及隊長帶領下,將一句簡單的口號"We are the best, we are the champion"叫得聲嘶力竭,將啦啦隊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陸運會尾聲更加插老師及歷屆學兄、學姐比賽環節,看見這環節真是拍案叫絕,全場掌聲四起,一方面展現畢業生對母校支持,另一方面可拉近師生之間距離,這樣令我十分欣賞。 待所有獎項塵埃落定,以及閉幕禮完結後,無論獲獎與否之同學,務求留住美好回憶,爭相與老師、同學拍照留念,得獎之啦啦隊,更為是次參賽之努力得出之成果而感動落淚,場面非常溫馨。 祝願下一屆的陸運會在宣中的老師帶領下創造更卓越之佳績。
文書
黃燕蘭 女士
2014年 2月
水仙記
春節來臨之際,家教會為家長們舉辦了培植水仙的活動,由謝Sir執教。 今年參加的人數眾多,謝Sir訂了20多箱水仙。首先,謝Sir讓我們掰掉粘在水仙頭上的干泥及小側瓣,在水仙球莖上劃兩至三個口子,方便水仙抽花長葉。家長們手執介刀,小心翼翼地動起手來。可深淺沒有經驗難以拿捏,過程中時不時聽見家長們戰戰兢兢的驚呼聲。是呀,這多像我們在培養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情形:出手重了唯恐傷到孩子,輕了又擔心不利孩子成長的忐忑心情!謝Sir說,切好的花莖要浸在水裡兩天,這兩天都要刷掉切口上流出來的汁液并換上新鮮水。然後裝盆,天天換水,最好曬上三個星期。我們幾個家長義工分工合作,輪流呵護照顧這一眾寶貝們。同時,亦見證著它們每一天的更新變化。尤其是在早期,看著它們個個像蔫蔫黃黃的醜小鴨似的,別提有多揪心了! 假期結束之前,我們終於把含苞待放的水仙送到各個家庭手中。看著大家手裡健壯的水仙,義工們都長吁了一口氣,心裡有著說不出來的愉悅,深深祝福每個孩子都像花兒那樣茁壯成長!
司數
黃海紅 女士
2014年 2月
萬事都互相效力
羅馬書 8:28 RCUV 我們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為著會訊主題苦惱之際,心裡出現了「萬事都互相效力」這七個字… 是的,因著有熱心的家長,為著自己的孩子、也為別人的孩子,才會有20年前(1993年)教育局官員想出成立家校合作委員會,從而在大力推動下才有各區、各校的家長教師會。 宣道中學家長教師會亦邁向第13年,前人作的功不可沒,接棒運作者,不論家長或老師們,也是抱著一份熱心互相效力。由會議討論到活動安排,每一個意見及構思,均為著如何加強聯繫、交換意見,目的都是希望讓孩子們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每天愉快學習的地方。 感謝學校對本家教會提供各方面的配合及支持,欣喜家長們熱烈參與活動,義工隊一呼百應全力協助,更要多謝本屆(第12屆)委員們盡心盡力的貢獻,因此叫我感受到萬事互相效力的成果。盼望來年家長們能踴躍參加成為家長委員,一同為家校合作出一分力。
主席
陳志仁 女士
2013年 6月
為什麼要做家長義工?
認識廿一世紀的學校
廿一世紀學制的學校究竟是怎樣的?
家長們成長的年代是60或70年代,當年的讀書方法是「勤有功,戲無益」,或是「將勤補拙」,這些方法仍可行,有效嗎?孩子在學校究竟學什麼?是否努力背誦,勤力操練就可以得高分?家長要怎樣配合才真正幫到孩子?
透過走入學校成為義工,親身瞭解學校情況,認識新學制的要求,知道如何配合,啟導孩子健康成長。即時的得益是與孩子多了一個話題,不會給孩子笑說「你什麼也不知呀!」
瞭解廿一世紀的青少年
家長成長的年代是「捱」的年代,所以我們會笑說孩子是「溫室的花」,經不起考驗,也捱不到苦。世界在進步,孩子不會再經歷排隊輪水的日子,也不用再經歷金字塔式的學制。新世代的孩子自有新世代的困難和挑戰 - 人際相處困難?抗拒更多外間引誘困難?選科壓力?競爭比併的壓力?
家長們大多只有一至兩個孩子,不免看他們如珠如寶,而大多數父母都沒有照顧青少年的經驗,很多時氣上心頭,就是不知如何處理,更不知如何教下去。
透過走入學校成為義工,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年齡的青年,有較成熟的高中,也有跟自己孩子差不多大的朋輩,擴闊視野,更瞭解現今青少年的特性,從而反思如何教養自己的孩子。
成為廿一世紀教育隊工
廿一世紀的學校不太需要免費勞工,我們需要的是一批帶著愛子女,愛學校的家長與老師一起成為教育隊工。教育是老師的專業,家長的角色在那裡?
近年出現了兩個帶嘲諷的名詞 -「港孩」、「直升機家長」,這反映了什麼現象?是誰造成這現象?是意外?還是副產品?學校與家長若能對孩子有一致的要求(特別在品格方面),孩子可以學得更快,學得更好。
透過進入學校服務,家長更掌握學校對學生的要求,知所配合,成為隊工,培育下世代的接棒人。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家長們,來吧!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宣道中學
陳麗珊副校長
2013年 6月
委員心聲
本人十分榮幸被邀投稿於家教會會訊。自小兒獲派宣道中學以來,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八個月了,我加入家教會工作也有大半年的時間了。我本來是抱著有多些空間可以瞭解小兒成長及學習的地方,希望可以加強親子溝通才參與家教會的工作的。但是我慢慢地發現,自從我參加家教會的工作後,不但與小兒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加強了與小兒的溝通,而且自己得益也不少。我除了擔任文書一職外,空閒時間更會協助學校參與義務工作。更透過不同的活動,學習了很多新知識。例如: 在學校舉辦一些攤位遊戲,瞭解一些學生在情緒上的問題,定期出席家長小組聚會,一同分享管教子女的心德。此外亦有協助學校帶領初中學生到校外探訪一些智障學校。這些探訪活動給我很多啟發,智障人士也需要人權及尊重,他們也有他們可愛的地方。而同學們在參與過程中由起初對智障人士有些恐懼,之後慢慢接受,最後他們談得十分開心呢!最後我要感謝主席,因為她會常常友善地提點我。 我也非常欣賞副校長、各位老師及各位委員對這份工作的熱誠。有大家對我的鼓勵,令我絕無恐懼。 可以的話,我希望來年可繼續參與家教會工作,為學校、為家教會出一分力。
文書
黃燕蘭 女士
2013年 6月
委員心聲
大家好,第12期「宣道中學家長教師會-會訊」正式出版。在著手籌備今屆「會訊」的同時,竟為題材而苦惱,原因是值得分享的事情實在有很多。首先必須要多謝過往歷屆家教會委員的默默耕耘,為宣中家教會建立了家校合作的精神。
回想起去年參加家教會成為委員,是因為小兒升中派獲宣道中學,而自己是對宣中「零」認識的。然而,由獲派至新生註冊、舊書買賣、以及中一家長小組,家教會的熱心幫忙及資訊分享,都給我很溫暖的感覺,很快我便覺得自已及兒子是學校的一份子。
同是本著為學校貢獻一分力的心,因此今年再度參選家教會,並有幸成為主席,過程確實是驚喜交集。驚的是擔心自已是否能勝任,喜的是經歷神的安排,學習勇氣、分擔、信任、堅持等的體驗,就好像自已再一次讀書學習一樣,得著很多。而經由常務會議及與學校的溝通,得知學校的近況及新發展,便透過不同活動:如兩次大旅行、水仙花班、家長小組等等,把信息與家長們分享及收集意見,望能做到家校聯繫的橋樑。家長們的熱烈參與,能認識學校的同時,也了解子女學習成長的地方。
在此要感謝潘校長、與學校上下各方的配合及支持,多謝家長義工們對各項活動的全力協助。要成就一件事,付出及參與的,又豈只一人!因此更要多謝今屆(第11屆)家教會的老師委員、家長委員盡心盡力的貢獻,使會務順利推行,與及成功舉辦了各項活動。
主席
陳志仁 女士
委員心聲
新高中學制的引入,為香港教育界帶來衝擊,有危亦有機。
還記得,當年自己還是一位中學生時,每天在課堂上都只是坐著,聽著,寫筆記,自修等等,老師?少要求同學答問題,只是在自說自話。說得動聽的還好,說得沉悶的就只好自己秘密地找點樂子。
現在的情況可不同了。就以通識科的開設為例,要訓練同學有批判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並且能綜合不同看法後,作出總結及評論。課堂從此變得不一樣。小組教學,分組討論,閱讀大量相關課題的資料,總結,匯報,專題研習。不單課堂教與學的模式改變,考試評估的形式亦同時改變。沒有所謂標準答案,只有描述式的評分建議。最近從電視新聞報導中,看到考評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通識教育)盧家耀在回應記者查詢通識考試題目涉及政黨政治,不少考生擔心政治立場與閱卷員不同或會影響分數時,亦表示類似的看法,強調政治立場及觀點無對錯之分。他回應道:「我們不是考核考生的政治立場,是想考核考生可不可以詳盡解釋自己的觀點、看法,有沒有應用合適例子、學習到的課程知識,會否前後矛盾、符合邏輯,題目亦沒有要求考生要選某一個政黨去支持。閱卷員評卷時並不會受其政治立場影響。」
老師及同學們都在適應中。這幾年來老師們都在透過不斷的在職進修,與校內外老師多作教學交流,從中摸索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幫助同學們面對新高中文憑考試。
除了科目及教學要求的改變,新高中學制亦引入了<學生學習概覽>,內容包括了同學的學業成績,其它學習經歷,校外的表現獎項,與及學生自述印象深刻的學習經歷或為事業訂立的目標。要完成這工作,學校已特別為同學訂定指引及提供相關活動讓同學參與,以滿足其它學習經歷的內容要求。
學制改變誠然帶有冒險成份,然而校方以致整個教育界已在這段頗長時間付出了努力。盼望能幫助同學不單能學懂所需的知識,亦能裝備同學,使其具備各種現時社會需要的能力及技巧,能得到同學、家長與及社會的認同及支持。
副主席
胡永申 副校長
家長、教師、會、終身學習!
教育在變
在教育改革下,中學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初中科目減少了,但卻多了一科連老師和家長都沒有學過的通識科,不知大家是否有「通通都唔識」的感覺?新學制加強了「其他學習經歷」,表面看來似是課外活動,但又好像不是那麼簡單。簡單而言,硬知識不再是學習的重點,取而代之是能力的培訓,作為課室的主持人,老師又豈可停止學習?
科目內容改了,重點改了,連考試形式也改了,家長也不得不承認「能教的」愈來愈少。家長再不可仗著以前的經驗來指導子女,須多認識新學制,掌握新學制的要求,才能有效與子女溝通,然後才談得上指導。事實上,社會經濟轉型了,終生職業還存在嗎?還有僱主、甚至政府,他們還能提供穩定工作把僱員養到老嗎?教育是培訓社會人才的平台,但家長可知道將來的社會需要甚麼人才?子女應如何裝備自己?家長也要想想!
社會風氣在變
社會變了–年青人沉迷上網、早拍拖、濫藥、援交、自殺,問題層出不窮,在培養年青人品格方面,學校與父母們一樣需要迎戰社會的歪風。以前的品德教育只要多說多教,年青人大多願意接受、聽從,可是社會歪風熾熱,傳媒報章,甚至知名人士也示範著不少錯誤價值判斷,學校和父母們都需要跟它們力拼。學校除堅持嚴謹的校風外,還須加強「體驗式」教育,透過活動協助同學不知不覺地建立正確價值觀。社會改變了,受眾不同了,教的方法也要變。
父母們,除了慨嘆歪風,還可做什麼?昔日我們的父母難道不曾為我們嘆氣嗎?打?現在不可以了!說教?依然可以,但必須要精簡。還有其他方法嗎?有,就是隨機應變,見招拆招。要成功拆招,必須與子女建立有效的溝通。親子關係是基本功,基本功不穩,什麼上乘招數也發揮不到效用。子女長大了,父母也要長大,這是一份終身學習的功課!
迎接改變,變幻原是永恆!
不變的社會等於不進步,同意嗎?從前,「電」改變了世界,可現在呢,光纖、互聯網又將世界變多一次。世界變了,教育可以不變嗎?教子女的方法可以不變嗎?
擇善固執,以「不變」應「萬變」
甚麼應該保留不變?是愛,同意嗎?家庭沒有了愛,整個社會也要崩潰,但到底怎樣才算活出愛?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節錄自聖經林前13:4至8節)。愛是窮一生要學的功課,沒有畢業期限,當父母願意學,子女也必可從我們身上學會;也唯有愛,父母子女才可攜手一起迎接萬變的社會,為人類謀福祉。
還有什麼不可變?就是人的核心價值!對基督徒來說,核心價值的最佳指導是?示生命真締及生活絕對準則的聖經。聖經已被傳開了二千年,不知多少人堅持以耶穌的教訓為生活準則,燃亮別人生命,甚至將咒詛變為祝福!所以,我們可以「不變」應「萬變」。
宣道中學
陳麗珊副校長
教學生涯回憶
四十年前,剛放下書本,就從老遠的筲箕灣乘車到九龍土瓜灣宣道中學任教,我是創校的梁浩然校長聘請的,因此曾與歷任的八位校長,和大部份的老師一同共事,歡送大部份的畢業生,當中有歡笑,有淚水和汗水,現想起來,歷歷在目,記憶如新。
我是教英文的,每當教完一課,都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背書,一則希望他們熟讀課文,二則可以鍛煉他們在眾人面前大聲朗讀的技巧。有一年在舊校剛巧教的是精英班,背書難不倒他們,我於是要求他們來一場比賽,看誰在最短的時間背誦完那一段書,結果出乎意料,雖然班裡的女同學已經拼盡全力,也敵不過班上一位李同學,他以11秒鐘背誦完一段120字的段落,四十年下來,李同學是我教過的學生中最快的,記錄至今未被打破,而李同學現在正是一位醫生。
我喜歡帶著全班旅行,走一些具挑戰性的路線,記得在舊校帶著一班中一的同學攀爬大帽山大城石澗,透過行山,鍛造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幾經艱辛,終於來到懸崖,兩邊是陡峭的岩石,中間是不斷的河水,下面沖出一個深淵。我借了學校用作拔河比賽的大繩,我將繩捆綁在崖頂的樹幹上,然後吩咐男同學幫助女同學,一個接一個爬過懸崖,走最後是一位姓詹的男同學,我正在等待他爬上來便可鬆一口氣之際,突然見他拿著大繩,用力將雙腳一撐,整個人像泰山一樣,飛向中間的瀑布,並在空中左右飄盪,我愣住了,急忙叫幾位男同學和我一起吊他上來,否則他很容易就掉到深潭去,事後他告訴我他想做泰山,在崖上盪來盪去,只差還未發出如泰山的尖叫聲。這位極具創意的詹同學現在成為喜劇大師。
上述兩位同學在社會上都薄具成就,其實,對那些本性頑劣的學生,我反而對他們更為關注,擔心他們在畢業後誤入歧途。
在舊校有一位姓劉的男同學,生得肥胖可愛,但偏偏是天生的搗蛋王,除了在班上扮鬼扮馬,作弄老師和同學之外,又愛破壞學校的公物;學校走廊的電掣,很多都嘗過他的拳頭,工友只好不斷更換。我了解過他的家庭概況,知道他是由爺爺一手養大,缺乏父母的關愛,便經常和他閒聊,給予一些鼓勵,並不像其他老師苛責他,更加關心他,愛護他。兩年前他組織了百多位同學回舊校相敘,邀請我和其他舊老師參加,知道他有一份固定的職業,中港兩地奔走,但敬業樂業。
另一位是在屯門校畢業幾年的巫同學,也是肥胖的小伙子,在中一時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放學時有金髮的青年在校門外等他,我急忙跑出門外了解,後來知道由於他的家庭背景,認識一些江湖人士,正由於這個背景,他在校內有一批「手足」,橫行無忌,目中無人。剛好我是他中三時的班主任,除了關愛他之外,更要求他協助舉辦課外活動,我和他的幾十位同學曾一同夜攀鳳凰山觀日出。畢業後曾回校,告訴我成績不佳,現正在墳場做執骸骨工作,跟著師傅,學到很多東西,喜歡這份工作。離開之前對我說:「謝SIR,你有一句話,我是永遠記得的。『希望你即使不能造福社會,也不要為害社會』。我做到了,而且還記著。」我聽了感動得答不出話來。
康樂
謝劍明 老師